简介
•2010年7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研究方向为艺术语言学
•获得美术学博士学位,是上海美术家协会、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及兴趣为现当代艺术、美术教育
•就读华师大期间曾被评为优秀班助理,现担任天华学院艺术教育专业主任
•2018年被评为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师德标兵”优秀教师

歌者继声教者继志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老师是学生的表率,是学生行路的灯塔。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要育好人,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引导者。这次,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推开了杨莹老师的办公室大门,采访这位获得了“师德标兵”荣誉称号的优秀教师。
心存理想,砥砺前行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杨莹老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据杨老师说,她出生在教师家庭,也许是受到父母的熏陶,她从小对教育就有深厚的兴趣,教师也因此成为了她的梦想。通过对教育事业的不懈追求,杨老师在2010年以博士的身份从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毕业后,同年进入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任教。在校期间,她和许多年轻的老师一样,面临着重重困难。因为所教课程是原先没有研究过的,这使杨老师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课余时间、爱好,重新再学习。通过请教同事、专家、阅读专业书籍等等的努力,过程虽然是艰辛的,但收获却是巨大的,因此杨老师颇感欣慰。
教学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杨老师教授的大部分是高年级的理论课,理论课较为枯燥,学生反应不达预期,这是杨老师授课的一大难点。因此如何让学生理解和喜欢课堂,如何让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能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下学习,成了杨老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然而也正是杨老师敢于挑战,坚持学习的精神使她在教师之路上栉风沐雨,砥砺前行。
践行初心,担当责任
《师说》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杨老师却给出了独特的见解,每个时代对老师的要求不同,在这个信息化时代,获得知识的途径很多,传道授业也许已不是老师最重要的任务了,最重要的是解惑。
杨老师当专业主任已经5年了,在这期间一直不断地学习怎么去进行一些教育管理工作。杨老师表示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希望能够真正地做好一个专业主任的工作职责,带着整个专业发展得更好,未来在教育科研方面也要继续提升。
相信也正是杨莹老师这份学而不厌、敢于担当的精神,使她获得了“师德标兵”的称号。马克思曾说:“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荀子也说过:“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朝着目标前进,不畏艰难,不断地挑战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最终我们看见的,就是绚丽的彩虹。
师者人母,育人有方
杨老师平时喜欢阅读一些家庭教育书籍,在育人之路上,这一爱好给予了她很大的帮助,在师者之路上,也让她更上一层楼。
谈到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杨老师表示,现在很多家长都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焦虑,却忽视了孩子自己的想法,她直言,对于自己的孩子,希望他能够实现真正的自由,具有获得幸福的能力足矣。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在一起,只有父母的爱是为了分离。作为家长也希望自己能做到放下焦虑吧。
“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这是一句流传已久的名句,这次对杨莹老师的采访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意义,杨莹老师不忘初心,坚持着“学习是老师最好的修行”的理念,将“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作为自己最基本的素养,牢记“师德”二字,以自己饱满的热情、始终如一的意志和严谨治学的准则阐释着“教师”这个伟大的职业。
采访过后,杨莹老师也想对我们说:“少玩手机,尽量远离电子游戏、短视频、网购,这些会逐渐消磨人的意志,最好的年华应该做最值得做的事情!青春是值得咀嚼的日子,希望大家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为之努力!”
撰稿/大学生记者团 陈晓颖 章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