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本科),英国赫特福德大学(硕士),美国查普曼大学(博士在读)
▪ 在校内工作职务:学保处专职辅导员、校资助中心主任
▪ 工作中五次获得优秀辅导员称号
▪ 曾荣获第七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最佳指导教师称号

贤师良友在其侧,诗书礼乐陈于前
明末思想家唐甄在《潜书•讲学》中说道“学贵得师,亦贵得友。”他告诉我们,学习贵在有良师指点,同时也需要益友相伴。李婉璐老师在她的教育过程中就扮演着亦师亦友的角色。“耐心、引导、鼓励”,这是她的六字箴言。
李婉璐老师本科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在校期间品学兼优,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冯水康奖学金”,校级综合奖学金等,曾担任2010年志愿上海世博会园区志愿者, 入选第二届“天华骄子”。李老师对栽培她的母校充满依恋与感恩,毕业之后毅然选择了留校担任辅导员。之后留学英国赫特福德大学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目前在美国查普曼大学攻读教育学博士。她说,天华是她成长的地方,这几年能够与天华一起成长令她感到十分的荣幸。李老师在工作初期,也有过困惑,但困难来临时,她总是逆水前行,迎难而上。她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与指导下,快速提升能力,不断历练意志,完善品格。
这几年,李老师坚持不懈地学习深造,同时积极参加市级培训会、主动争取发言,通过与其他优秀同行交流提升职业能力与岗位认同。在2017-2018学年的工作中,李老师是践行天华“三抓三坚持”育人理念的典范,积极钻研辩论训练指导方法,激发学生思辨兴趣,她所带的2017级学生辩论训练小组在学校期末考核中名列第一。
2017年起李婉璐老师兼任校资助中心工作,她谈到两年内累计完成资助在校生约5800人,发放学生奖助金额累计600多万,在三次上海市大学生资助专项评估中无一差错。在这份工作中,李老师谈到虽然责任大,压力大,但是也因为这个机会把无私的爱播撒到天华的每一个角落,她用行动践行“让资助更有温度,让育人更有高度”的深刻内涵。两年间她指导学生参加上海市大学生资助诚信主题活动,学生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去年组织学生参加“走进非遗经典 闪耀励志青春”活动,荣获优秀组织奖。

言传身教身体力行
此次获得师德标兵的荣誉称号,李婉璐老师谦虚地说她并不敢当这份荣誉,尤其是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首先她十分感谢领导给予她工作上的认可,同事之间的融洽互助以及班级学生的配合。对于以后的工作,她希望继续脚踏实地,在学习中进步,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在工作当中,继续发光发热。
李老师的教育理念是扎根于天华 “为做人而学习”的校训精神,她想通过自己的言行,给学生树立一个积极的榜样,感染着身边的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青年的思想愈被范例的力量所激励,就愈会发出强烈的光辉。”苏联作家法捷耶夫如是说。因此,在李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她的班级上学年在各类工学院组织的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百忙之中,李老师还曾指导学生在第七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中夺得第一名,本人也荣获最佳指导教师称号。李老师与学生之间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她有两件收藏至今的东西:一首诗和一幅她本人的肖像画。在去年教师节那天,一名学生匿名写了一首诗,内藏了她的名字。而肖像画是一位女生在郊游时画下的。李老师把这些暖心的爱的回馈都珍藏在心中,每当工作有压力时,看到这些,她都会满血复活,继续前行。
教育无痕润物无声
李婉璐老师喜欢去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旅游,去体验当地的人文情怀,在旅行中品味经典文化。“Traveller lives double lives.”:旅者会体验更丰厚的生命,这是她在旅行中看到的很喜欢的一句话。
目前李老师正在美国学习,对于她在国内的学生,李老师送出寄言,希望他们能够珍惜大学美好的时光,努力学习。而对于明年2019届的毕业典礼,李老师说如果遗憾不能参加,也希望他们可以很好地适应从学校到社会的角色转变,而她自己永远都是他们坚强的后盾。
教育无痕,润物无声。李婉璐老师推崇的人生境界正是老子的“上善若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性绵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可以滋养万物却又无争无所求。不难看出,“谦逊”、“质朴”正是李老师身上的两个优秀品质,她用细密的爱为学生织出了一片舞台,而自己却是那个隐藏在大幕之后的人,当闪光灯亮起,便悄声离去。鲁迅先生说:“于无声处听惊雷。”最好的教育不是振聋发聩,而是落地无声。
撰稿/校大学生记者团 孙颖